|
学诗入门
一, 什么是诗?
《诗大序》:“诗者,志之所之也。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,故永歌之,永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”
《说文解字》:诗者“志也”。志者“意也,从心之声。”
《辞源》:“文之有声韵可歌咏者也。”
《辞海》:“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,反映社会生活,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,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,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,一般分行排列。”
南宋严羽《沧浪诗话》:“诗者,吟咏性情也”。
金人刘祈:“夫诗者,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也,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,非诗也。”
近人艾青:诗是“文学的文学”,“是文学的顶峰,是文学的最高形式。”
二, 诗的基本特征
1, 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。
2, 主要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。
3, 是韵文,讲究声律、节奏的和谐。
4, 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感情。
5, 一般分行排列。
三, 学诗的作用
孔子说: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。“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”
1999年春节,江泽民出席《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》时说:“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,有很多传世佳作,内涵深刻,意存高远,也包含很多哲理。学一点古典诗文,有利于陶冶情操,加强修养,丰富思想。”
四, 最早的诗与诗集
原始的诗歌起源于生产活动。比较可信的上古时代的诗歌是载于《吴越春秋》的弹歌。其歌为:
“断竹,续竹,飞土,逐宍。”
“宍”为古肉字。由此可看出上古时代语言已有了节奏和韵律感。
《周易》的爻辞有的也是押韵的,可能就采用了西周或更早时期的歌谣。
我国最早的诗歌集是《诗经》,最早称“诗”或“诗三百”。相传孔子曾做过删改整理工作,汉代尊儒学,“诗”被纳入儒家经典,乃称《诗经》。
《诗经》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的诗歌,现存305篇,分风、雅、颂三大类。“风”,就是风土之音,即民歌,秦风就是陕西民歌,郑风就是河南民歌,魏风就是山西民歌。“雅”,就是正声,周代人把正声称为雅乐。“颂”,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。“风”和部分“小雅”,均为民歌。“大雅”和“颂”,则多是统治者的作品。
从《诗经》可以看出,古代民歌大体以四言、四句为基本句型,以两字一顿为基本节奏。如反映男女爱情的《关雎》:
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窹寐求之。求之不得,窹寐思服。优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”
《诗经》也有三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的,但为数甚少,主体是四言。==>.....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