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炬 -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

上编 诗词教学提纲

第一部分 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1

第一部分 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

  学诗入门

一,           什么是诗?

《诗大序》:“诗者,志之所之也。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,故永歌之,永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”

《说文解字》:诗者“志也”。志者“意也,从心之声。”

《辞源》:“文之有声韵可歌咏者也。”

《辞海》:“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,反映社会生活,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,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,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,一般分行排列。”

南宋严羽《沧浪诗话》:“诗者,吟咏性情也”。

金人刘祈:“夫诗者,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也,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,非诗也。”

近人艾青:诗是“文学的文学”,“是文学的顶峰,是文学的最高形式。”

法国大音乐家福莱:“诗是寓于文字的音乐,而音乐则是声韵中的诗。”

二,           诗的基本特征

1,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。

2,主要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。

3,是韵文,讲究声律、节奏的和谐。

4,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感情。

5,一般分行排列。

三,           学诗的作用

孔子说: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。“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”

1999年春节,江泽民出席《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》时说:“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,有很多传世佳作,内涵深刻,意存高远,也包含很多哲理。学一点古典诗文,有利于陶冶情操,加强修养,丰富思想。”

四,           最早的诗与诗集

原始的诗歌起源于生产活动。最早的诗歌已难稽考,比较可信的上古时代的诗歌是载于《吴越春秋》的弹歌。其歌为:

“断竹,续竹,飞土,逐。”

“宍”为古肉字。由此可看出上古时代语言已有了节奏和韵律感。

《周易》的爻辞有的也是押韵的,可能就采用了西周或更早时期的歌谣。

我国最早的诗歌集是《诗经》,最早称“诗”或“诗三百”。相传孔子曾做过删改整理工作,汉代尊儒学,“诗”被纳入儒家经典,乃称《诗经》。

《诗经》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的诗歌,现存305篇,分风、雅、颂三大类。“风”,就是风土之音,即民歌,秦风就是陕西民歌,郑风就是河南民歌,魏风就是山西民歌。“雅”,就是正声,周代人把正声称为雅乐。“颂”,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。“风”和部分“小雅”,均为民歌。“大雅”和“颂”,则多是统治者的作品。

从《诗经》可以看出,古代民歌大体以四言、四句为基本句型,以两字一顿为基本节奏。如反映男女爱情的《关雎》:

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寐求之。

求之不得,寐思服。优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
参差荇菜,左右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”

《诗经》也有三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、八言的,但为数甚少,主体是四言。

 

     诗体的流变

一,楚歌与《楚辞》

楚歌是楚地的民歌。最早的楚歌,见于《论语.微子》的“楚狂接舆歌”()和《孟子.离娄》的“孺子歌”()楚歌最显著的特点是多用“兮”字,这虽不是楚歌的专利用字(其他歌谣也见有用),但却构成楚民歌的特色。(例略)

《楚辞》是屈原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。其中的“九歌”,最接近楚歌。

《楚辞》只是韵文体的过渡形式,体制尚未完全固定,今以屈原作品为例:《天问》、《招魂》、《橘颂》均以四言为主,基本是整齐的句式。而《九歌》又以六、七言为主,“兮”字常放句中。总之,句式十分灵活,无一定的格式可循。

楚歌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句,为七言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(例略)

二,汉赋的兴起

至汉代,诗在发展的过程中,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,这就是赋。

赋,是诗歌的变体。班固说:“赋者古诗之流也”。刘勰《文心雕龙》说:“然赋也者,受命于诗人,拓宇于楚辞也”。

概略地说,赋大体可分三大体裁:

1,骚体。如贾谊的《惜誓》,《吊屈原赋》,《鹏鸟赋》等。骚体保留了楚歌的特征,句中多加用“兮”字(例略)。

2,骈体。句式以四、六言为主,多为对偶句,大体押韵,保持诗歌特征。汉代的大赋,大多为骈体。(例略)

3,散文体。最早见于宋玉的《风赋》,如扬雄的《长杨赋》,枚乘的《七发》,曹植的《鹞雀赋》,后来到了宋代欧阳修的《秋声赋》,苏轼的《赤壁赋》。

有人说赋是“亦诗亦文”的两栖体裁,这不是没有道理的。赋向散文体发展后,渐次失去诗歌的特征,偏重为文。这也是《全唐诗》不收唐赋的原因。

五言诗的发展

与赋同时发展的诗,在汉代逐步由四言向五言(一字称一言)转化。

汉初陆贾编的《楚汉春秋》中虞姬歌:“汉兵已掠地,四方楚歌声。大王意气尽,贱妾何聊生”。已为标准五言。

五言诗的发展与乐府诗的发展有紧密关系。汉代文景之治,使汉代的社会进入鼎盛时期。汉武帝不仅军事上雄才大略,也很注重文化的发展。他首创了由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——乐府,广泛收集民歌,制定乐谱,训练乐工演奏歌唱。这种纳入演唱的诗,称为乐府诗。而五言诗较之四言诗更利于入乐演唱,从声韵上,五言更宜于描情壮物的表述,这就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。在汉代的乐府诗中,多为五言诗。

乐府诗与非乐府诗并无形式和内容的区别。其不同处只在于被纳入演唱与否,被演唱了的,便被称为乐府诗。乐府诗也不限于五言,后来随着七言的发展,又有不少的七言古诗纳入乐府的范畴,甚至包括句式不等的杂言在内。

在唐代,元稹、白居易提倡新乐府,其辞拟乐府而不配乐。为加以区别,称汉魏六朝时的乐府诗为古乐府,称唐以来的乐府诗为新乐府。

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也还有二言、三言、六言、八言的诗体,(例略)。但都不占主导地位。

四,七言诗的发展

七言诗是在四言、五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《诗经》虽有五言、七言句,但数量极少,主体是四言。

所谓七言诗,是以七言或以七言为主体构成一首完整的诗。其起源众说纷纭,归结起来,大体有三:一说起于西汉的民间歌谣,如“小麦青青大麦枯,谁当获者妇与姑”之类。一说起源于汉初的楚歌,如刘邦的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”一说起源于汉武帝的“柏梁台”诗。

《东方朔别传》说:汉武帝兴建了柏梁台,大会群臣于台上联句赋诗。原诗为:

“日月星辰和四时。(帝)     驾驷马从梁来。(梁王)

郡国士马羽林材。(大司马) 总领天下诚难治。(丞相)

和抚四夷不易哉。(大将军) 刀笔之利臣执之。(御史大夫)

撞钟伐鼓声中诗。(太常)   宗室广大日益滋。(宗正)

周卫交戟禁不时。(卫尉)   总领从官柏梁台。(光禄勋)

平理请谳决嫌疑。(廷尉)   修饰舆马侍驾来。(太仆)

郡国吏功差次之。(大鸿胪) 乘舆御物主治之。(少府)

陈粟万石扬以箕。(大司农) 徽道宫下随讨治。(执金吾)

三辅盗贼天下危。(左冯翊) 盗阻南山为民灾。(右扶风)

外家公主不可治。(京兆尹) 椒房率更领其材。(詹事)

蛮夷朝贺常会期。(典属国) 柱枡欂栌相枝持。(大匠)

枇杷橘栗桃李梅。(太官令) 走狗逐兔张罘。(上林令)

妃女唇甘如饴。(郭舍人) 迫窘诘屈几穷哉。”(东方朔)

全诗26句,均为七言,句句押韵,一韵到底。

柏梁台诗在西汉是个孤立的现象,除此,尚未发现有如此整齐的七言诗。故有人疑是后人伪托,诸家争论不休。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

汉代赵煜的《吴越春秋》载有七言歌词多首。如《河梁歌》,此诗句句用韵,一韵到底,独立成句。其诗为:

“渡河梁兮渡河梁。举兵所伐攻秦王。孟冬十月多雪霜。隆寒道路诚难当。

阵兵未济秦师降。诸侯怖惧皆恐惶。声传海内威远邦。称霸穆桓齐楚庄。

天下安宁寿考长。悲去归兮何无梁。”

又如汉武帝的女儿乌孙公主的《悲愁歌》:

“吾家嫁我兮天一方。远托异国兮乌孙王。庐有室兮袒旃为墙。

以肉为食兮酪为浆。居常土思兮心内伤。愿为黄鹄兮还故乡。”

除去语气词“兮”字,已是严整的七言诗。两诗句句用韵,可谓是楚歌与柏梁台体的混合物。综上,七言诗的起源,当在汉代。

到晋魏时代,七言诗趋于成熟,具有代表性的作品,当推曹丕的《燕歌行》,全诗15句,句句用韵。原诗为:

“秋风萧瑟天气凉。草木摇落露为霜。群燕辞归雁南翔。念君客游多思肠。

慊慊思归恋故乡。君何淹留寄他方。贱妾茕茕守空房。忧来思君不敢忘。

不觉泪下沾衣裳。援琴鸣弦发清商。短歌微吟不能长。明月皎皎照我床。

星汉西流夜未央。牵牛织女遥相望。尔独何辜限河梁。”

从这一时期流传的七言诗看,大体有如下特点:

1,句句押韵。

2,押平声韵,一韵到底。

3,一般句式整齐,少有变化。

4,每句多为独立成句。

5,诗句多少无限制。

五,古风的形成与定格

到了南北朝时期,南朝大诗家鲍照打破了句句押韵的格局,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行体,其代表作品为《拟行路难》18 首。今录三首以见一斑:

其四:

    “泻水置平地,各自东西南北流。人生亦有命,安能行叹复坐愁。酌酒以自宽,举杯断绝歌路难。心非木石岂无感,吞声踯躇不敢言。”

其六:

    “对案不能食,拔剑四顾长叹息。丈夫生世会几时,安能蹀躞垂羽翼。弃置罢官去,还家自休息。朝出与亲辞,暮还在亲侧。弄儿床前戏,看妇机中织。自古圣贤尽贫贱,何况我辈孤且直。”

其十五:

     “君不见,柏梁台,今日丘墟生草莱。君不见,阿房宫,寒云泽雉栖其中。歌妓舞女今何在?高坟垒垒满山隅。长袖纷纷徒竞世,非我昔时千金躯。随酒逐乐任意去,奚令含叹下黄垆。”

鲍照《拟行路难》改变了前人诗歌的模式,造成了诗歌的大解放。

鲍照《拟行路难》的特点为:

1,句式灵活,不整齐。不限七言,可杂以三言、四言、五言。

2,打破句句用韵的原有格局,只在偶句用韵。

3,起句可以用韵,也可以不用韵。以后的奇句不用韵。

4,可以一韵到底,也可以中途换韵。

5,可平声押韵,也可仄声押韵。中途换韵非常自由,可换平声,可换仄声。

6,诗句数量不限,可多可少。

7,句子只讲押韵,不讲平仄,不讲粘连,不讲对仗。

这些特点,为后代诗人所仿效、遵从。形成了基本模式,一直为后代所沿用。近体诗形成后,便把这种形式称为“古风”。以致成为至今不变的古诗模式,又称“古风模式”。

古风,可谓古代的自由诗体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永明体的出现

随着时代的发展,七言诗也在文人的加工、提练中不断发展,使之更富声律化、规范化。到南北朝时代,出现了“永明体”。

永明,是南齐武帝萧赜的年号。永明(483493)年间,时任萧氏王朝侍中的沈约,善诗文,精声律。在总结当时字的四声学说的基础上,把四声(即字分平、上、去、入四声)运用到诗里去,提出了“四声八病”之说。于是,诗便有了平仄音律的搭配,使诗在声韵美学上前进了一大步。

“四声”是指作诗中要分字的平、上、去、入四声,这对我国律诗的形成和使诗歌具有音律美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
“八病”是指作五言诗中要避免八种弊病,这八种弊病是:平头(句头用同声字)、上尾(句末用同声字)、蜂腰(第25字同声)、鹤膝(第510字同声)、大韵(在九字内有与韵脚同韵的字)、小韵(在九字内有同韵的字)、旁纽(在一句里有双声字)、正纽(在一句里有同声同韵同纽的字)。“纽指四声相纽,如东懂冻笃之类。八病片面追求声律,要求过严格过繁琐,为历代诗家所不取。

由于沈约、谢、何逊等人的提倡与实践,出现了平仄两辆搭配,有格律、讲声韵、讲对仗的诗体。由于出现在永明年间,人称永明体。

一,永明体的声律运用

今举几例看永明体的声律运用:

沈约《咏月》:

月华临静夜,夜静灭氛埃。方晖竟户入,圆影隙中来。高楼切思妇,

西园游上才。网轩映珠缀,应门照绿苔。洞房殊未晓,清光信悠哉。

其声律为:仄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平平仄仄仄,平仄仄平平。平平仄平仄,

平平平仄平。仄平仄平仄,仄平仄仄平。仄平平仄仄,平平仄平平。

又如:陈江总《闺怨篇》

寂寂青楼大道边,纷纷白雪倚窗前。池上鸳鸯不独自,帐中苏合还空然。

屏风有意障明月,灯火无情照独眠。辽西水冻春应少,蓟北鸿来路几千。

愿君关山及早度,念妾桃李片时妍。

其声律为:仄仄平平仄仄平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平仄平平仄仄仄,仄平平仄平平平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平平仄仄仄平仄,平仄平平仄仄平。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仄平平平仄仄仄,仄仄平仄仄平平。

永明体的特点:

1,句中平仄搭配形成律句。

2,讲奇、偶句的文辞对仗。

3,句式整齐,限于五言或七言。

4,平声入韵。奇句不押韵,首句例外。

5,句与句间没有严格的讲对、讲粘。

二,永明体催生了近体诗

永明体具有了近体诗的一些特征,但永明体还不是近体诗。它不讲粘连,不限八句,(一般为十句)。但不能忽视的是,其中有的诗已经完全具备了近体诗的特征,句间讲对、讲粘;除首尾两联外,中间句子将对仗,已与近体诗中的排律无二致。如:

《新成安乐宫》:

新宫实壮哉,云里望楼台。迢递翔鲲仰,联翩贺燕来。重檐寒雾宿,

丹井夏莲开。砌石披新锦,梁花画早梅。欲知安乐盛,歌管杂尘埃。

其声律为:平平仄仄平,平仄仄平平。平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平平平仄仄,

平仄仄平平。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仄平平仄仄,平仄仄平平。

其诗12句讲对,23句讲粘,34句讲对,45句讲粘,56句将对,67句讲粘,78句将对,中间三联对仗,已完全是近体诗的架构和特征。

永明体的出现,为近体诗的创立奠定了声律基础,催生了近体诗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近体诗的形成

近体诗是指诗句中讲平仄音律搭配,句与句间讲对仗、粘连,限句数,限字数,限声韵,具有严谨格律诗体。也即是通常所说的律诗和绝句。

近体诗是由永明体发展而来,形成和成熟于唐代,唐代人称这种新的体裁为近体诗,又称今体诗. 这是唐代人的话,以区别于原有的诗体,对原有的诗体则通称为古体。这种称谓,一直沿用至今。

格律,并非近体诗独有。自有诗,就有律。如《诗经》作品,讲押韵,讲句式整齐,这就是最早的格律。到汉代,讲平声入韵、句句押韵,这是格律的发展。至鲍照的《拟行路难》出,格律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。至永明体对四声的运用,使诗更富音律的美。及至近体诗的出现,诗的格律达到完美的境界。

一,近体诗形成的声律条件和社会条件

1,四声的认定和配置,赋与了诗的音律美。

2,永明体的出现为近体诗奠定了格律基础。

3,唐代的宽松政治和经济繁荣促进了诗歌的发展,并把诗歌推向了顶峰。

4,近体诗是唐代诗歌成熟后的必然趋势和升华。

5,完美的诗体受到了诗人们普遍认定。

6,诗人们的身体力行和大力推动。

二,近体诗的特征和要求

1,每句只限五言或七言。

2,必须平声入韵。同部用韵。一韵到底,中间不能转韵。

3,句中讲平仄搭配,构成律句。

4,句与句间讲粘、讲对。

5,律诗限八句。分首联、颔联、颈联、尾联四联。

6,律诗四联中,颔、颈两联必须文辞对仗。

7,排律为律诗延长,句数不限,必为偶句。除首尾两联外,中间各联必须对仗。

8,绝句限四句。绝句不要求对仗。

三,近体诗的分类

近体诗分两大类:

一为律诗。律诗分五言律诗、七言律诗。

一为绝句。绝句又称绝诗、截句,分五言绝句、七言绝句

排律为律诗的延长,亦分五言、七言。

在唐代早期的绝句、律诗中,有的诗不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,这是因为当时近体诗尚未完全定型的关系,不应以为怪。

 

诗的用韵

押韵,是诗的第一要素,无韵不成诗。从上古的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,到唐诗、宋词、元曲,直到今天的新、旧体诗歌,都是要讲押韵的。

所谓押韵,就是把同一韵部的字,放在诗词曲固定的句末位置上,以构成诗的和谐的音乐美。这些同声韵的字,又称韵脚。

押韵的字,不同时期有不同要求。晋魏以前,以当时的口语押韵。晋魏以后,为便于用韵方便,前人便将各种韵字归类整理,分部汇编,形成韵书,作为规范。

我国最早的诗歌韵书起于魏·李登编的《声类》和晋代吕静编的《韵集》,今已散失不传。六朝时,声律学兴起,各种韵书纷纷出现。有史籍记载的,有周研编的《声韵》、张谅编的《四声韵林》、段弘编的《韵集》、刘善经编的《四声归指》、沈约编的《四声》、周彦伦编的《四声切韵》等等,今均已散失不存。

隋代初年,陆法言在总结前人韵书的基础上,编出了《切韵》。《切韵》分192韵,计有平声54韵,上声51韵,去声56 韵,入声32韵。今已堙失不传。

唐代后,又有《唐韵》、《广韵》、《集韵》等,代有发展,比《切韵》更为完善。

在宋代,江北平水人刘渊集前人韵书之大成,编了一部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》,简称“新刊韵”或“平水韵”,分107部,为朝廷规范用韵,原书已不传。

元代,阴时夫编有《韵府群玉》,减去一韵,为106韵。

在元代,北方戏曲兴起,因北方音无入声,便北曲使用,周德清编《中原音韵》,便将入声派入其他三声,平声分为阴阳两部。

明代又有《洪武正韵》,将平、上、去各倂为22部,入声为10部,计76部。后又编《洪武通韵》,虽为官方颁行,但不被诗家采用,未能流行。

清康熙年间,由朝廷颁布《佩文韵府》以规范诗韵。“佩文”为康熙的书斋名。《佩文韵府》计分106部,其中平声30部,上声29部,去声30部,入声17部。所用的全为“平水韵”资料,故视《佩文韵府》为“平水韵”,为现今诗家所用之。

清代,戈载编《词林正韵》,在平水韵的基础上,根据填词需要,对诗韵作了归并,计分19部。为当今词家所宗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语音的演变,在“平水韵”中,有的韵部(如东与冬等)现今已难区分,有的字音与古音已相去甚远,“平水韵”已难起到规范作用,故在诗的用韵上,当今诗词界大体形成了四大主张:

1,坚持用“平水韵”。

2,主张放宽到《词林正韵》。

3,在《词韵》基础上再放宽,音协即可。

4,提倡用新韵。

所谓“新韵”,即是按普通话编写的韵书,有的将韵划为10部,有的划为13部,有的划为14部,有的划为15部,有的划为16部,有的划为17部,有的划为18部,有的划为19部,有的划为20部,还有划为95部的,花样百出,莫衷一是。各地区、各个人纷纷抛出各种韵书,但均为探索的一家之言,并无定论,切记不可为凭。

但多数主张保留入声,放宽到《词林正韵》。

 

汉字的四声  

自南北朝沈约的四声学说(字的平、上、去、入四声)出,便被历代诗家所沿用,并依此定诗的音律。后来对平声字又分阴平、阳平,加上、去两声,有的又称新四声。

四声怎样区分?古人歌诀为:

平声平道莫低昂,

上声高呼猛烈强。

去声分明哀远道,

入声短促急收藏。

歌诀所述只是声音表现的特征,具体每个字该怎样判别?难以在书中见道。

而学近体诗又是必须明四声,分平仄的。毛主席说:“律诗要讲平仄,不讲平仄,即非律诗。”学习古典诗词,包括词、曲、对联,第一步,必须懂平仄。不懂,不要说创作,就算欣赏,也欣赏不完整。

古典诗词的平仄,不是普通话发音,而是依“平水韵”确立的四声韵部为判断标准。实际上就是唐宋时代通行且被诗家约定奉行的读音。

为什么不用普通话分平仄?是因普通话的确立,是近数十年的事,且无入声音。而诗词平仄字的确立已有两千多年,有入声音。入声音约占常用字的20%,《诗韵》收字10306个,其中入声字1801个;《中华新韵》收字7904个,其中入声字1643个。普通话将一千七八百个入声字取消,派入了平声、上声、去声,使两千年来形成的声韵乱了套,如用普通话分平仄,则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以及前人的所有诗词的格律、押韵、音律都荡然无存,更谈不上继承了。现在出现的多种版本新韵,就是依普通话编的,各行其是,花样百出,孰非孰是,尚无定论,难以宗法。现在全国各诗词学会和古典诗词刊物,虽有“提倡新韵,不废旧韵”之说,但实际上仍用旧韵区分平仄声律。我们学习古典诗词,必须要懂得古代声韵,否则谈不上学习,这就是我们诗词班学员仍然要学习古四声、要按古四声分平仄的原因。

根据实践经验,四川话最接近古音。四川人学分四声,可谓得天独厚,极易掌握。只须用四川话读“妈麻马骂”就行了。

这里,“妈”是阴平声。

“麻”是阳平声。

“马”是上声。

“骂”是去声。

阴平、阳平,均属平声。上声、去声,均属仄声。即“妈、麻”是平声;“马、骂”是仄声。

套用“妈麻马骂”的音序读法,如“喝河火贺”、“央阳养样”、“生神审肾”、“山蝉伞善”、“风冯讽奉”、“香祥想向”、“方房访放”……等等,四声的前两字为平声,后两字为仄声。

如按此音序读法不能涵括的音,如:月、烈、七、十、越、药、合、百……等等。则为入声。入声亦为仄声。

如“四川老年大学”,平仄该怎样判别?用四川话发音,套用“妈麻马骂”的音序读法,四为“诗时使四”平声,川为“川传铲串”平声,老为“捞劳老闹”仄声,年为“拈年辇念”平声,大为“××打大”仄声,学为“××××”有音无字四声不能涵括,为入声,即仄声。据此,“四川老年大学”的平仄为:仄平仄平仄仄。

又如“九眼桥边杨柳青”七字怎样判平仄?照用上述方法:九“纠×九就”仄声,眼“烟言眼燕”仄声,桥“敲桥巧窍”平声,边“边×扁便”平声,杨“央杨养样”平声,柳“溜流柳蹓”仄声,青“青情寝浸”平声。“九眼桥边杨柳青,应为“仄仄平平平仄平”。

其馀以此类推。

用四川话套用“妈麻马骂”的读音以判平仄,其有效率可近百分之九十。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,如“赳、侠、庾、匣、苇、盎、溜、谊、玩、钏、绢、稍、暇、诤、帧”等字,四川话多发平声音,而实际皆为仄声字。有些字如:“俱、隅、翘、狸、骊、鹂、逶、逾、仍、丕、瑰、闾榈、闽、纫、驯、询、链、鞯、跳、哮、埂”等字,四川话多发仄声音,而实际皆为平声字。这些字数量不多,只能靠死记了。

 

常用平仄两读字

所谓平仄两读字,是因字的读音不同而可为平声或可为仄声的。有的字平仄通用,即用在平声处为平声,用在仄声处为仄声。有的字用法不同,平仄声调也不同,不能通用。今择其平时常用字简述如下:

平仄通用的字:

看、望、听、醒、漫、谩、凭、忘、嵌、霓、虹、嵬、、偿、叹、患、抓、拖、售、壅、峤、峨、巉、嶙、酺、狙、嘘、如、媛、燎、敲、桦、防、莹、溶、妊、娠、溶、潸、泛、汹、淤、泯、懦、懵、誉、凝、兼、穰、瓠、町、畛、摇、篓、萎、缔、轿、缇、诋、讪、评、谰、飏等,它既可作平声,又可作仄声,平仄两用,字义不变。

而更多的平仄两读字因读音不同,平仄不能通用。

名词作平声,动词作仄声的有:

 名词(作平声):鸡笼、鸟笼、竹笼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笼罩、笼盖、笼络…

 名词(作平声):冠帽、冠缨、冠袍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冠名、冠军、冠世…

 名词(作平声):中国、中央、中华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中的、中肯、中标…

  名词(作平声):荷花、荷塘、荷叶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荷枪、荷重、负荷…

  名词(作平声):奔丧、居丧、丧祭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丧气、沮丧、丧失…

  名词(作平声):可汗、胡汗、酋汗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汗湿、汗流、汗渍…

 名词(作平声):衣裳、衣冠、裘衣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衣锦、衣裘、衣絮…

动词作平声,名词作仄声的有:

 动词(作平声):供给、供销、供应…    名词 (作仄声):供品、供案、供果…

 动词(作平声):论说、论辩、论理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唯心论、进化论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消磨、磨缠、磨刀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石磨、磨盘、磨床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传说、传输、传递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自传、别传,英烈传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调节、调解、调剂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音调、高调、调查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弹跳、弹性、弹簧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弹弓、子弹、弹丸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号啕、哀号、号哭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号角、军号、名号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兴旺、兴隆、兴办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高兴、兴趣、兴味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教书、教学、教唆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教授、教室、教师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将要、将来、将就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将帅、将士、将令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经过、路过、过时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过失、过错、记过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躲藏、收藏、暗藏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西藏、经藏、藏族…

 动词(作平声):骑马、骑驴、骑虎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一骑、车骑、骁骑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评量、考量、打量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酒量、雅量、气量…

 动词(作平声):担负、担承、担当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重担、扁担、挑担…

 动词(作平声):不禁、谁禁、莫禁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禁止、宵禁、禁宫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观察、观看、观花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道观、寺观、庙观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相互、相当、相信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丞相、将相、相棋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行动、行走、飞行…    名词(作仄声):德行、孝行、道行…

动词作平声,形容词作仄声的有:

  动词(作平声):难胜、易胜、胜任…    形容词(作仄声):胜利、胜事、全胜…

 动词(作平声):盛物、盛饭、盛衣…    形容词(作仄声):盛大、盛世、盛妆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称呼、称量、称赞…    形容词(作仄声):匀称、不称、相称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敢当、承当、相当…    形容词(作仄声):稳当、权当、典当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要求、要挟、要领…    形容词(作仄声):重要、要事、要津…

  动词(作平声):重叠、重复、重重…    形容词(作仄声):重要、重心、重量…

形容词作平声,动词作仄声的有:

  形容词(作平声):强大、强烈、强盛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强迫、勉强、强人所难…

  形容词(作平声):长度、长短、长期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长见识、长记性…

  形容词(作平声):和平、和谐、和睦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附和、唱和、和诗…

  形容词(作平声):云横、横空、横斜…    动词(作仄声):强横、横暴、横霸…

  形容词(作平声):纵横、纵横策          动词(作仄声):放纵、纵马、纵火…

  形容词(作平声):硕果累累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动词(作仄声):拖累、累及、劳累…

以上仅为常见的平仄两用字,其他还有不少,不赘述。

 

律诗的格律

什么是律诗?

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,分五言和七言两大类。言,是字数。五言律诗为每句五字,限八句。七言律诗为每句七字,亦限八句。两类律诗唯每句字数不同,其格律要求完全一致。

律诗八句分为四联。第一、二句称首联。第三、四句称颔联。第五、六句称颈联。第七、八句称尾联。其中,颔联和颈联文辞必须对仗。

律诗句与句间讲粘、对。粘,就是平仄粘连。对,就是平仄对立。第一、二句要对;第二、三句要粘;第三、四句要对;第四、五句要粘;第五、六句要对;第六、七句要粘;第七、八句要对。

律诗必须平声入韵。

律诗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,其他奇句不能入韵。偶句必须入韵。

此即为律诗的基本格律。

七言律诗格律的四种形式

平起仄收式(首句第二字平声,不入韵):

例:苏轼:《和子由池怀旧》

人生到处知何以,  平平仄仄平平仄,

应是飞鸿踏雪泥。  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泥上偶然留指爪,  仄仄 平平仄仄,

鸿飞那复计东西。  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老僧已死成新塔,  平仄仄平平仄,

坏壁无由见旧题。  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往日崎岖还记否?  仄仄平平平仄仄,

路长人困蹇驴嘶。  仄仄平平。

注:带○处为可平可仄字,以下同。

平起平收式(首句第二字平声,入韵):

例:毛泽东《长征》

红军不怕远征难,  平平仄仄仄平平,

万水千山只等闲。  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五岭逶迤腾细浪,  仄仄平平平仄仄,

乌蒙磅礴走泥丸。  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金沙水拍云崖暖,  平平仄仄平平仄,

大渡桥横铁索寒,  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更喜岷山千里雪,  仄仄平平平仄仄,

三军过后尽开颜。  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仄起仄收式(首句第二字仄声,不入韵):

例:杜甫《阁夜》

岁暮阴阳催短景,  仄仄平平平仄仄,

天涯霜雪霁寒宵。  平平 仄仄平平。

五更鼓角声悲壮,  平仄仄平平仄,

三峡星河影动摇。  仄平平仄仄平。

野哭千家闻战伐,  仄仄平平平仄仄,

夷歌数处起渔樵。  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卧龙跃马终黄土,  平仄仄平平仄,

人事音书漫寂寥。   仄平平仄仄平。

仄起平收式(首句第二字仄声,入韵):

例:毛泽东《到韶山》

别梦依稀咒逝川,  仄仄平平仄仄平,

故园三十二年前。  仄仄平平。

红旗卷起农奴戟,  平平仄仄平平仄,

黑手高悬霸主鞭。  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为有牺牲多壮志,  仄仄平平平仄仄,

敢教日月换新天。  平仄仄仄平平。

喜看稻千重浪,  平仄仄平平仄,

遍地英雄下夕烟。  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五言律诗格律的四种形式

七言律诗格律取消每句的前两字,即为五言律诗的格律。其格律仍为平起仄收、平起平收、仄起仄收、仄起平收四种。

平起仄收式(首句第二字平声,不入韵)

例: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
空山新雨后,  平平仄仄,

天气晚来秋。  平仄仄平平。

明月松间照,  仄平平仄,

清泉石上流。  平平仄仄平。

竹喧归浣女,  仄平平仄仄,

莲动下渔舟。  平仄仄平平。

随意春芳歇,  仄平平仄,

王孙自可留。  平平仄仄平。

平起平收式(首句第二字平声,入韵)

例:李商隐《晚晴》

深居俯夹城,  平平仄仄平,

春去夏犹清。  平仄仄平平。

天意怜幽草,  仄平平仄,

人间重晚晴。  平平仄仄平。

并添高阁迥,  仄平平仄仄,

微注小窗明。  平仄仄平平。

越鸟巢干后,  仄仄平平仄,

归飞体更轻。  平平仄仄平。

仄起仄收式(首句第二字仄声,不入韵)

例:王湾《次北固山下》

客路青山外,  仄仄平平仄,

行舟绿水前。  平平仄仄平。

潮平两岸阔,  平平 仄仄

风正一帆悬。  平仄仄平平。

海日生残夜,  仄仄平平仄,

江春入旧年。  平平仄仄平。

乡书何处达,  平平仄仄,

归雁洛阳边。  平仄仄平平。

仄起平收式(首句第二字仄声,入韵)

例:李白《访戴天山道士不遇》

犬吠水声中,   仄仄平平,

桃花戴雨浓。  平平仄仄平。

树深时见鹿,  仄平平仄仄,

溪午不闻钟。  平仄仄平平。

野竹分青霭,  仄仄平平仄,

飞泉挂碧峰。  平平仄仄平。

无人知所去,  平平平仄仄,

愁倚两三松。  仄仄平平。

诗的第一字原则上是不计平仄的,故起句以第二字为准。所谓平起、仄起,就是首句的第二字是平声字或仄声字。所谓仄收、平收,就是首句收尾的字是仄声字或是平声字。如是平声字,即已入韵。

排律

排律是律诗的延长,句数在10句以上,上无限制。排律亦分五言、七言。格律与五律、七律同。唯句数按双数增加而已。除首、尾两联不对仗外,其他中间各联全得对仗。

如萧炬2008·9荧屏前观看残疾人奥运会比赛有感》:

人生重价值,残奥展雄观。  平平仄仄仄,平仄仄平平。

目瞽心何瞽,身残志不残。  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
鸟巢鸾竞丽,水域鲤争先。  仄平平仄仄, 仄仄平平。

无腿能扛鼎,孤肢亦捉鼋。  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
轮旋骧骥逐,枪掷雾云穿。  平平仄仄,平仄仄平平。

劈浪蛟腾水,飞车箭脱弦。  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
江湖随笑傲,极地敢超攀。  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
对景常嗟叹,屏前总汗颜。  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
 

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1 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2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3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4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5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二部分 诗词创作杂谈 - 1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二部分 诗词创作杂谈 - 2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三部分 诗文赏析 - 1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三部分 诗文赏析 - 2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三部分 诗文赏析 - 3

 

     

 

 

萧炬诗词选.诗词楹联教学.绘画.自传

© www.greencardapply.com/xiaoj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