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炬 -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

上编 诗词教学提纲

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2

绝句的格律

绝句又称绝诗、截句,由律诗中截句而来。只四句,分五言、七言。格律与律诗一样,讲平仄,讲粘、对,平声入韵。与律诗唯一不同的是不讲句与句的对仗。

绝句格律亦为四种形式,分别举例如下:

平起仄收式(首句第二字平声,不入韵):

例:郑畋《马嵬坡》

玄宗回马杨妃死,  平平 仄平平仄,

云雨难忘日月  仄平平仄仄

终是圣明天子事,  平平仄仄,

景阳宫井又何  仄仄平

注:带○的字为可平可仄,以下同。

又例:高攀龙《枕石》

心同流水净,  平平仄仄,

身与白云  平仄仄平

寂寂深山里,  仄仄平平仄,

微闻钟磬  平平

平起平收式(首句第二字平声,入韵):

例:李白《下江陵》

朝辞白帝彩云  平平仄仄仄平

千里江陵一日  仄平平仄仄

两岸猿声啼不住,  仄仄平平平仄仄,

轻舟已过万重  平平仄仄仄平

又例:高启《题杂画》

桥边绿水  平平仄仄

春树隔云  平仄仄平

隐处谁云浅?  仄仄平平仄,

千峰只一  平平仄仄

仄起仄收式(首句第二字仄声,不入韵):

例: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
独在异乡为异客,  仄仄 平平仄仄,

每逢佳节倍思  仄仄平

遥知兄弟登高处,  平平 仄平平仄,

遍插茱萸少一  仄仄平平仄仄

又例: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
白日依山尽,  仄仄平平仄,

黄河入海  平平仄仄

欲穷千里目,  平平仄仄,

更上一层  仄仄平

仄起平收式(首句第二字仄声,入韵):

例:张继《枫桥夜泊》

月落乌啼霜满  仄仄平平

江枫渔火对愁  平平 仄仄平

姑苏城外寒山寺,  平平 仄平平仄,

夜半钟声到客  仄仄平平仄仄

又例:元稹《行宫》

寥落古行  平仄仄平

宫花寂寞  平平仄仄

白头宫女在,  仄平平仄仄,

闲坐说玄  平仄仄平

 

绝句的形式与布局

一,绝句的形式

绝句从律诗中截来,故又称截句,形式有四。今以七言律诗为例:(五言亦同,例略)

截取律诗首尾两联(全不对仗)

例如:祝允明《新春日》:

拂旦梅花发一枝,  仄仄平平仄仄平,

融融春气到茅茨。  平平 仄仄平平。

有花有酒有吟咏,  平仄仄 平仄,

便是书生富贵时。  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截取律诗前部两联(首联、颔联。三四句对仗,)

例如:司马光《客中初夏》

四月清和雨乍晴,  仄仄平平仄仄平,

南山当户转分明。  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更无柳絮因风起,  平仄仄平平仄,

惟有葵花向日倾。  仄平平仄仄平。

截取律诗中间两联(颔联、颈链。全部对仗)

例如:杜甫《绝句》:

两个黄鹂鸣翠柳,  仄仄平平平仄仄

一行白鹭上青天。  平仄仄仄平平。

窗含西岭千秋雪,  平平 仄平平仄,

门泊东吴万里船。  仄平平仄仄平。

截取律诗后部两联(颈联、尾联。一二句对仗)

例如:赵师秀《约客》

黄梅时节家家雨,  平平 仄平平仄,

青草池塘处处蛙,  仄平平仄仄平。

有约不来过夜半,  仄仄平平仄仄,

闲敲棋子落灯花。  平平仄仄平平。

二,    绝诗的布局

布局就是安排层次结构。一首诗,意立好了,动笔先写什么?后写什么?就得布局安排。绝诗只四句,一般按四个层次安排,即起、承、转、合。举例如下:

如:毛泽东《为女民兵题照》:

飒爽英姿五尺枪,(起,起句入题)

曙光初照演兵场。(承,承接上句)

中华儿女多奇志,(转,转入新境)

不爱红装爱武装。(合,收拾全文)

又如:卢纶《塞下曲》

月黑雁飞高,(起,描景)

单于夜遁逃。(承,述情)

欲将轻骑逐,(转,表意)

大雪满弓刀。(合,结句)

再如:苏轼《花影》

重重叠叠上瑶台,(起)

几度呼童扫不开。(承)

刚被太阳收拾去,(转)

又教明月送将来。(合)

起承转合只是一般普遍采用的布局方式,并非唯一的方式。有的只有起承,如:畅当《登鹳雀楼》: 回临飞鸟上,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高出世尘间。
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天势围平野,

河流入断山。

此诗如律诗的前半段。只有起,有承,以一联描景作结。有的连起承也不要,如列锦般直接推出四句或两联,如:杜甫《绝句》:

两个黄鹂鸣翠柳,

一行白鹭上青天。 

窗含西岭千秋雪, 

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
总之,写诗没有绝对的固定模式,全在作者的运用技巧。

 

近体诗的拗救与变格

近体诗是由平仄字搭配的律句,加上句与句的平仄音韵相对、相粘组成的诗体。不管是五言律句还是七言律句,其平仄组合不外四种形式,即:

七言律句:

平平仄仄平平仄;(平起仄收句)

仄仄平平仄仄平;(仄起平收句)

仄仄平平平仄仄;(仄起仄收句)

平平仄仄仄平平。(平起平收句)

五言律句:(七言律句去前两字)

仄仄平平仄;(仄起仄收句)

平平仄仄平;(平起平收句)

平平平仄仄;(平起仄收句)

仄仄仄平平。(仄起平收句)

凡违背了这种平仄搭配的诗句,即称为拗句。拗句,有的需要补救,有的不必补救。诗人中有两句口诀,叫做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,”这是对七言诗说的。这是说诗句的第一字、第三字、第五字,在不造成该句孤平三平脚的情况下,可以不计较字的平仄。而诗句的第二字、第四字、第六字,乃诗的音节字,必须平仄分明,该平必须平,该仄必须仄,不能有丝毫变动。

孤平,是指除去韵脚外,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句子。如: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,若第三字用了仄声,则为孤平,故第三字不能可平可仄。若第三字迫不得已用了仄声,则必须将第五字的仄声字改用为平声字予以补救,这就叫孤平拗救

三平脚,是指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。如: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,若第五字用了平声字,则为三平脚,近体诗不能允许(古体诗例外)。

三仄脚原则上也应避免。如实在避免不了,可以上、去、入搭配使用,以减轻拗的程度。但不能连用三个上声或三个去声或三个入声。

五言句的拗救与七言句一样。

拗救的两种形式

本句自救

本句自救是指在本句中补救。如杜甫《移居长安山馆》:“北风天正寒”,此句应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而“北”为仄声,成为孤平,故第三字改用平声“天”字来补救。李商隐《蝉》“故园芜欲平”,也一样以平声“芜”救仄声“故”。本句自救的方式最为常见,如七言诗句:“远在洛阳”(杜甫·至后);“回首上鸥”(赵嘏·寒食遣怀);“南国未回”(许浑·寄湘中友人);“笑问处来”(贺知章·回乡偶书);一寸奈多”(黄庭坚·次韵王稚川客舍);“春色并归露秋”、“ 连日苦寒未涯”(元遗山诗句)等,。

对句相救

对句相救是指本句无力自救的情况下,用本联的对句相救。如“渡口初上,邻家未归”(刘长卿·余干旅舍);“夜后楼月,秋来将心”(戎昱·塞下曲);“野火烧尽,春风又生”(白居易·赋得古原草送别);“春潮带雨来急,野渡无人自横”(韦应物·滁州西涧)等。

近体诗的变格

仄收句变格

前人诗句中,常有将“平平平仄仄”作“平平仄平仄”,如:“烦君最相警”(李商隐·蝉);“怀君属秋夜”(韦应物·秋夜);“秋风不相待”(张说·蜀道后期);“无为在岐路”(王勃·杜少府之任蜀州);“停船暂相问”(崔灏·长干行);或将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作“仄仄平平仄平仄”者,如“我欲因之梦寥廓”(毛主席·答友人)等。此变格只限于此句式,其他句式不能套用。

折腰体

折腰体又称断腰体,只适宜于绝句(律诗不能用),其特点为二、三句不粘。

如王维《渭城曲》:渭城朝雨轻尘,  仄平平仄仄平平

客舍青青柳色新。  仄仄平平仄仄平

  劝君更饮一杯酒,  仄平仄仄仄平仄

西出阳关无故人。  平仄平平平仄平

又如韦应物《滁州西涧》 独怜幽草涧边生, 仄平平仄仄平平

上有黄鹂深树鸣。 仄仄平平平仄平

春潮带雨晚来急, 平平仄仄仄平仄

野渡无人舟自横。 仄仄平平平仄平

偷春体

偷春体用于律诗,其特点为首联为对句,颔联不为对句。如杜甫《月》:

“并照巫山出,新窥楚水清。

羁栖愁里见,二十四回明。

必验升沉体,如知进退情。

为违银汉落,亦伴玉绳横。”(玉绳,星名)

 

律诗中的对仗

对仗,是两句文辞的对偶,是律诗的修辞需要。按格律要求,律诗的颔联、颈联必须对仗,不对仗,不能称为律诗。

按对仗要求,上下两句间必须:

1,平仄相反。(按当句格律)

   2,词性相同。(指对应词性)

   3,节律一致。(指字句结构)

对仗有工对、宽对之分:

工对:古人把物象、名词作了详细分类,如天文、地理、宫室、衣物、文事、饮食、动物、植物、兵器、方位、干支、颜色…等等分为若干细类,只能在同一类别中相对,则为工对。如白居易《香炉峰卜山居》: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南檐纳日冬天暖,

北户迎风夏月凉。”

句中,“南、北”同为方位类。“檐、户”同为宫室类。“日、风”、“冬、夏”、“天、月”同为天文类。同类相对,故称工对。

工对,对诗人思想过分约束,且易于合掌,多不喜用。

宽对:不受物类细分约束,词性相同即可。如司空曙《喜外弟卢纶见宿》:

“雨中黄叶树,

灯下白头人”。

句中,灯对雨,为器物类对天文类;人对树,为形体类对植物类,按工对是不行的。然均属名词,词性相同,是可以对的。

常见的其他对仗形式

流水对。上下句意思连贯,且互为因果。

例如:骆宾王“那堪玄鬓影,

来对白头吟”。

又如:白居易“野火烧不尽,

春风吹又生”。

再如:杜  甫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

便下襄阳向洛阳”。

再如:陆  游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

柳暗花明于一村”。

再如:毛泽东“金猴奋起千钧棒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玉宇澄清万里埃”。

当句对。即在本句中自对。

如:王维“江流天地外,(天、地自对)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山色有无中。”(有、无自对)

(不能视为有对天,无对地。)

又如:杜甫“自去自来堂上燕,

相亲相近水中鸥”。

(去、来自对,亲、近自对)

再如:杜甫“青蛾皓齿在楼船,

横笛短箫悲远天”。

(青蛾、皓齿自对,横笛、短箫自对)

借音对。借字的同音作对。

如:孟浩然“厨人具鸡黍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稚子摘杨梅。”

(杨与羊同音,借羊对鸡)

又如:李商隐“沧海月明珠有泪,

蓝田日暖玉生烟”。

(沧与苍同音,借苍对蓝)

再如:刘长卿“事直皇天在,

归迟白发生”。

(皇与黄同音,借黄对白)

借义对。中国字一字多义,借他义入对。

如:杜甫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

按字义,寻常不能对七十。但寻常亦为量词,古代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。今借量词义以对七十。

又如:温庭筠“回日楼头非甲帐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去时冠剑是丁年”。

此处之丁非干支,以丁壮之义对甲。

叠字对。文字重叠入对。

如:王绩“树树皆秋色,

山山惟夕晖”。

又如:杜甫“客子入门月皎皎,

谁家捣练风凄凄”。

双声、叠韵对。以双声词或同韵词入对。

如:杜甫“风尘荏苒音书绝,

关塞萧条行路难。”

又如: 疏云雨滴沥

薄雾树朦胧”。

再如:  “形容真潦倒

答效莫支持”。

此外,尚有回文对、隔句对、联珠对、鼎足对等等,多用以词曲,此处不赘。

 

律句在古风中的运用

古风,又称古体诗,是诗的一种体裁,其称谓始于唐代。自唐代近体诗形成后,为与近体诗区别,对凡不合近体诗规范的诗,统统称为古体诗,包括唐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。

古风的形式和要求,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异。上古时代多为四言,秦前后多为骚体。汉代多为五言、七言,且句式整齐,独立成句,平声入韵,一韵到底。至南北朝时,鲍照一改前人的特点,作《拟行路难》十八首(见诗体的流变),开创了古体诗的新模式,为后人效仿,直至今天。

唐以后,由于近体诗的盛行,诗人在创作古风时,也常以平仄配搭的律句入诗,使古风也富有音乐美,如: 唐·王维《桃源行》

渔舟逐水爱山春,(平平仄仄仄平平)

两岸桃花夹古津。(仄仄平平仄仄平)

坐看红树不知远,(仄平平仄仄平仄)

行尽清溪忽值人。(平仄平平仄仄平)

山口潜行始隈隩,(平仄平平仄仄仄)

山开旷望旋平陆。(平平仄仄平平仄)

遥看一处攒云树,(平平仄仄平平仄)

近入千家散花竹。(仄仄平平仄平仄)

樵客初传汉姓名,(平仄平平仄仄平)

居人未改秦衣服。(平平仄仄平平仄)

居人共住武陵源,(平平仄仄仄平平)

还从物外起田园。(平平仄仄仄平平)

(后略)

又如:白居易《长恨歌》、《琵琶行》、《卖炭翁》等等,均以律句入古风,形成时尚。

尽管诗人常以律句写古风,但并非全篇如此,句与句间也不讲粘、对,并未改变古体诗的成规模式,故可认定古风创作中,平仄能调则调,不调亦可。

古风中的三平脚

三平脚,在近体诗中是必须避用的,可是在古风中却不避,反而常见,近乎特色。

如:孟郊《游子吟》,全诗6句,入韵的为3句,其中三平脚占两句(意恐迟迟归,报得三春晖)占三分之二。

又如:李白《蜀道难》,全诗45句,平声收句的为32句,其中三平脚18句(何茫然、通人烟、峨眉颠、相勾连、之高标、之回川、愁攀援、何盘盘、萦岩峦、何时还、愁空山、凋朱颜、而崔嵬、长咨嗟…等等)。

又如: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全诗45句,平声收句的为24句,其中三平脚占17句(谈瀛洲、东南倾、清猿啼、青云梯、闻天鸡、殷岩泉、惊层颠、兮生烟、金银台、鸾回车、而长叹、青崖间、何时还、开心颜…等等)。

又如:杜甫《哀王孙》,全诗28句,平声收句的为19句,其中三平脚占9句(同驰驱、青珊瑚、无肌肤、常人殊、千金躯、临郊衢、南单于、他人狙、无时无)。

再如:韩愈《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》,全诗29句,平声收句的为19句,其中三平脚占13句(天无河、君当歌、如藏逃、熏腥臊、登夔皋、清朝班、移荆蛮、尘埃间、难追攀、今宵多、非由他…等等)。

再如:岑参《与高适薛据登慈恩浮图》,全诗22句,平声收句的为14句,其中三平脚占7句(盘虚空、摸苍穹、闻惊风、何玲珑、从西来、青濛濛、资无穷)。

古风不避重韵字也不避重句

在一首诗中,已作韵的字不能在以后的韵上重用,这是近体诗的规则,不可逾越。而古体则可,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,其入韵的“时”字,就重用了三次。即前面的“侍儿扶起娇无力,始是新承恩泽时”;中间的“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”;后面的“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。”又如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,全诗22句,句句入韵,一韵到底。而入韵的“船”字两次作韵,“天”字两次作韵,“前”字三次作韵。即:“知章骑马似乘船”、“天子呼来不上船”;“汝阳三斗始朝天”、“举觞白眼望青天”;“皎如玉树临风前”、“苏晋长斋绣佛前”、“脱帽露顶王公前”。再如李白《将进酒》,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”,“来”已起韵,而后又有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来字又再次作韵。

古体诗也不避重句,如李白<蜀道难>中,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”一句,在诗中就三次使用。即:“噫吁嚱,危乎高哉,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”;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,使人听此凋朱颜”;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,侧身西望常咨嗟”。

古风与近体诗的区别:

1.        古风每句不限字数。近体诗只限于5言、7言。

2.        古风每首不限句数。近体诗绝句限四句,律诗限八句,排律不限。

3.        古风用韵灵活,平声、仄声均可。近体诗只能用平声韵。

4.        古风中途可随便转韵。近体诗不能转韵,必须一韵到底。

5.        古风句中不讲平仄搭配。近体诗要讲平仄搭配,成为律句。

6.        古风不讲句与句间的粘连、对仗。近体诗必须讲句与句间的粘连、对仗。

7.        古风不避孤平、三平脚。近体诗必须避孤平、三平脚,一但出现,必须补救。

8.        古风奇句也可用韵。近体诗除首句外,其他奇句不能用韵。

9.        古风韵脚字不避重用。近体诗不能重用韵脚字。

古风不避重句,近体诗不允许。

 

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1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2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3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4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5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二部分 诗词创作杂谈 - 1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二部分 诗词创作杂谈 - 2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三部分 诗文赏析 - 1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三部分 诗文赏析 - 2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三部分 诗文赏析 - 3

 

     

 

 

萧炬诗词选.诗词楹联教学.绘画.自传

© www.greencardapply.com/xiaoj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