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炬 -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

         上编 诗词教学提纲

第二部分 诗词创作杂谈 - 2

勒马回缰写旧诗   

著名诗人闻一多,以新诗名,与当时著名的新诗人徐志摩、戴望舒齐名。留学美国时,又以英语写诗,是一九一九年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前趋。后对新诗持批判态度,1925年写诗云:

六载观摩学九夷,吟成舌总堪疑。

唐贤读破三千纸,勒马回缰写旧诗。

臧克家是当代著名新诗人,到晚年突改前弦,对旧诗不再倡废弃之议,而改写旧诗了,自云“我是一个两面派,新诗旧诗我都爱”。近十几年来,写了一百多首旧体诗,其七绝《抒怀》为:

自沐朝辉意蓊茏,休凭白发便呼翁。

狂来欲碎玻璃镜,还我青春火样红。

1975年七绝《灯花》一首为:

窗外潇潇聆雨声,朦胧榻上梦难成。

诗情不似潮有信,夜半]灯花几度红。

(尾句“红”出韵,海外一刊物发表时改作“明”,臧作杂文〈有感于诗的修改〉以表不满,在诗词界激起波澜。)

19796月的七绝〈有感〉为:

黄金足赤从来少,白璧无瑕自古稀。

魔道分明浓划线,是非不许半毫移。

1982年其七绝《重与轻》为:

万类人间重与轻,难凭高下作权衡。

凌霄羽毛原无力,坠地金石自有声。

1983118日,北京文艺界联欢,会上,臧朗诵其七绝一首,为:

突出宏图百代无,奔腾万马趣长途。

诗人老去诗情在,振臂犹堪共一呼。

公木为当今著名新诗人,知名度甚高。晚年亦耽于旧诗,文革中,作〈无题〉诗十首。诗前有序云:“196910月,已蒙‘解放’,乐得逍遥。夜阑不寐,披衣逡巡,独步荒苑——没有牡丹的牡丹园中,隔道高墙铁网,阴影幢幢,依稀可辨,猛然有忆,五内鼎沸,得七言八句十首,吟罢低眉,无由投寄,徒自歌哭耳!”今录其第3610

化成泥土润花根,花谢花开春复春。

绿水溅溅常左右,青天默默主浮沉。

白头辉映白山雪,赤手撕开赤县云。

演戏何如看戏好,作歌不是唱歌人。

 

胸中烟火吐氤氲,浊地清天变古今。

可上九霄摇月桂,便游四海捋蛟鳞。

报春不伴游人赏,噫气常随知己嗔。

第二自然凭手造,大千世界镌诗心。

 

归来阶下作囚人。生死茫茫无处寻。

遵命争易于革命,求仁诚难乎得仁。

落月疏星羞见证,寒虫霜雁放悲吟。

一闭监门深似海,高墙铁网气萧森。

郭小川亦为当今知名度甚高的新诗人,文革中遭到批判,下放到长江边上一所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,却以旧体诗抒发其胸臆,有诗曰:

原无野老泪,常有少年狂。

一颗心如火,三寸笔似枪。

流言真笑料,豪气自文章。

何时还北国,把酒论长江。

丁芒亦为当代新诗人,晚年却活跃于旧体诗坛,热中于旧诗词的宏扬。1985年他六十岁时,其《一剪梅·六十自遣》为:

浅涉人间六十年,红褪腮边,白染鬓边。

遍尝苦辣与酸甜,喜在眉间,愁在心间。

半是书生半是仙,血写真言,酒写诗篇。

还将老骨去肥田,播个秋天,长个春天。

流沙河以新诗知名,晚年却不见其新诗,而是以论述、对联、旧诗见于市。1999年题刻于成都文化公园石壁标为“七律”(应为七古)的《灯会》诗为:

锦里年年赏春华,夜观灯会昼观花。

小儿嘴馋吞比萨,老翁牙缺嚼糍巴。

相嬉仕女鱼翻水,互照灯花人映霞。

平安岁月当珍惜,莫使天空噪铁鸦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另有《蓉城留影》一首为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郊区沃野四围收,干旱洪涝两勿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阡陌耕夫能识字,乡村织妇会吟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天开蜀地兴文教,水利岷江灌畎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民主兼须施善政,蓉城自信是雄州。

这种“勒马回缰写旧诗”的事例不胜枚举,说明传统诗词这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。它深沉、含蓄,在感时、达情、书愤、表象等等方面绝非其他文学体裁所能代替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诗不厌改  炼字求精

诗不厌改

唐代诗人杜荀鹤在《读诸家诗》中有云:“辞赋文章能者稀,难中难者莫过诗”。好诗、好词、好曲,皆千锤百炼而成,并非轻易得来。什么“倚马可待”“即席口占”绝无好诗。

杜甫有“新诗改罢自长吟”之句,重在一个改字。改到什么程度?改到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。

唐震亨《唐音癸签》说:“诗不改不工”。

李沂《秋星阁诗话》说:“能改则瑕可为瑜,瓦砾可为珠玉”。

王安石《泊船瓜州》诗:

京口瓜州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
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处照我还。

第三句“绿”,原为“到”,后改“过”,又改“入”,凡改十余字,始作“绿”。

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《登南寺怀裴仲谋》中:

归燕略无三月事,残蝉犹占一枝鸣。

“占”,原用“抱”,后改“在”,改“带”,改“用”,…后改“占”。

据说鲁迅的“忍看朋辈成新鬼,怒向刀丛觅小诗。”忍看原为眼看,刀丛原为刀边,一改,大为生色。

毛主席《长征》“金沙水拍云崖暖”,原为“金沙浪拍”,罗元贞教授建议改“浪”为“水”,被毛主席称为一字师。毛主席《到韶山》“别梦依稀咒逝川”,原为“哭逝川”,梅白先生建议改“哭”为“咒”,被毛主席称为半字师。

江油丁稚鸿先生有诗云:“好诗未必靠天才,百炼成钢善剪裁。改到行云流水处,被人称着是神来。”当为灼见。

求工不求多

唐代杜荀鹤“自小癖于诗,苦吟无暇日”,一生写诗一万余首,《全唐诗》收诗三百余首,宋代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·前集》说:“谚云:‘杜诗三百首,唯在一联中。’即“风暖鸟声碎,日高花影重”是也。

清代乾隆,据云有诗二万余首,距今仅隔二百余年,竟无一句流传。

唐人王之涣,《全唐诗》收诗六首,而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出塞》两首,却为千古绝唱。

初唐诗人张若虚,《全唐诗》收诗两首,其中《春江花月夜》,被闻一多称为“孤篇压全唐”。

精于炼字

贾岛“推敲”的故事就是炼字的典型。

卢延让: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。

刘禹锡:“新诗一联出,白发数茎生”。

写诗要有诗眼,《艺概》说:“认取诗眼,神光所聚”。诗眼如画龙点睛。

李白“晓战随金鼓,宵眠抱玉鞍”。“随”、“抱”就是诗眼。

孟浩然《临洞庭》: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”。一“蒸”、一“撼”,道尽洞庭气势。

杜甫《春望》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。溅与惊,两个谓语后的动词,把景物写活了。

王维《观猎》:“草枯鹰眼疾,雪尽马蹄轻”。疾与轻,将猎事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
又如 宋祁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的闹字,杜甫“星垂平野阔”的阔字,“月涌大江流”的涌字,韦应物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的横字,都是炼字中的精华。

元人杨载说:“诗要炼字,字者,眼也。”诗如人,人之眼,必须灵光所聚,生动传神,全部感情汇集其中。诗亦然,一字用好,通篇放彩。

野史载,苏东坡与黄山谷在一月淡云微之夜敲诗,苏小妹来说,“我有一联为‘轻风细柳,淡月梅花拟为五字联,中间该加什么字好?” 黄山谷建议为“轻风舞细柳,淡月隐梅花”,苏小妹认为太俗。苏东坡建议为“轻风摇细柳,淡月映梅花”,苏小妹认为太实。其实苏小妹早有妙字,她问“用‘轻风扶细柳,淡月失梅花’何如?”扶,把风人格化了。失,道尽了月下的朦胧美。二人皆自愧不如。

又载,一日苏东坡、黄山谷、秦少游、佛印同游古刹,壁间书有杜甫《曲江春雨》诗,读至“林花著雨胭脂〇”时,少一字,苏轼补作“润”,山谷补作“老”,少游补作“嫩”,佛印补作“落”。后查杜诗原作,实为“林花著雨胭脂湿”。湿,自然比上列诸字为妙。由此可见杜甫的炼字功夫之高。

炼字,炼什么字?炼动词和形容词。阿·托尔斯泰说:“在艺术语言中,最重要的是动词。这用不着多说,因为全部生活就是运动。”可以说,重视对句中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,是写好诗词的根本所在。

炼字,需要基本功。这就需要多读书,多读一些诗词和古文书籍。

炼字,只是写好诗的一个方面,重要的还须炼意。姜夔说:“意格欲高,句法欲响,只求工于字、句,亦未矣。故始于意格,成于字、句。”

 

细琢与敏捷

贾岛推敲

唐代贾岛,家贫,连败文场,乃出家为浮图,名无本。一日外游,途中得句云:“鸟宿池边树,僧推月下门”,又欲作“僧敲”,引手作状,炼字未定。适京兆尹韩愈车骑路过,岛神游象外,不知回避,被其左右拥到马前,韩问,岛以推敲事告,韩驻良久曰“敲好”, 并辔而归。引为布衣交,遂授以文法,去浮图,举进士。韩愈赠诗云:

孟郊死葬北邙山,日月风云顿觉闲。

天恐文章浑断绝,再生贾岛在人间。

岛自此名著。以苦吟见世,自题曰:

二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。

知音如不赏,归卧故山秋。

卢延让“捻断数茎须”

唐卢延让,河北范阳人,才华卓绝,以炼字知名。其《苦吟》中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为人称颂,全诗为:

莫话诗中事,诗中难更无。

  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。

  险觅天应闷,狂搜海亦枯。

  不同文赋易,为着之者乎。

卢句绝非夸大其词,其诗句清远绝俗,绝无蹈袭之词。如宿东林:

“两三条电欲为雨,七八个星犹在天”。又如旅舍言怀:

“名纸毛生五门下,家童骨立六街中”。又如赠元上人:

“高僧解语牙无水,老鹤能飞骨有风”。又如蜀道:

“云间闹铎骡驮去,雪里残骸虎拽来”。

曹植七步成诗

《世说新语》载,魏文帝曹丕,命其弟曹植七步内作诗一首,不成行大法。植应声为萁豆之诗,帝闻之深有惭色。诗曰:

煮豆持作羹,漉豉以为汁。

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
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

民间所传曹植的七步诗为:

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
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

此诗不见子建诗集,是隐文帝之短不录或后人拟作?皆无考。

郭沫若曾反其意作《反七步诗》一首为:

煮豆燃豆萁,豆熟萁已灰。

熟者席上珍,灰作田中肥。

不为同根生,缘何甘自毁?

赋与萁为成全豆而甘愿牺牲的精神。

史青五步成诗

《全唐诗》115卷载,湖南零陵人史青,上书唐玄宗,自称五步能诗,玄宗召之,以《除夕》为题命诗。史不及五步即成一律,玄宗大喜,授史以左监门卫将军之职。其诗为:   

今岁今霄尽,明年明日催。寒随一夜去,春逐五更来。

气色空中改,容颜暗里回。风光人不觉,已入后园梅。

柳公权三步成诗

唐书法家柳公权亦擅诗,《旧唐书》载,权从幸于未央宫苑,时二月,上赐戍边将士春衣讫,权称贺。上曰:“单贺未了,卿可贺我以诗”,权应声曰:

去岁虽无战,今年未得归。

皇恩何以报,春日得春衣。

寇准七岁三步成诗

文载,北宋宰相寇准幼慧,七岁时,众宾客会宴,为助兴,以《华山》为题,命准赋诗,准行三步便脱口而出曰:

只有天于上,更无山与齐。

举头红日近,回首白云低。

其出语气魄之大,令客瞠目,叹此子今后必为不凡,果验。

《前汉记》说淮南王刘安作《离骚赋》“旦受诏,食时毕”。《西京杂记》说:枚皋文章敏捷,受诏辄成。司马长卿制作淹迟而尽延誉。《后汉书》说天文学家张衡拟班固《两都》作《二京赋》,十年乃成。《魏书》说王粲为文,举笔乃就,无所改定。《晋书》说左思构思十年,写成《三都赋》令洛阳纸贵。可见诗文优劣不因文思的速度而异。

怎样写政治题材诗

政治题材诗指以政治活动或国家政治大事为题材的诗词,这类诗很难写。而我们写诗的人,干部职工居多,每临节日、大事,事关“唱响主旋律”,总自觉不自觉地去写,却费其力而难收其效,常被讥为“应制诗”、“台阁体”、“老干体”。结果是作者难写,编者难选,读者难寻。

究其原因,个人以为,主要是在写作中存在下列误区:

一是立意概念化。千歌一调,千人一面,千诗一样。除了拔高的谀词,不见有个人的新意。不少人节日还未到、大会还未开,老早就把诗写好了。

二是用语口号化。诗成了政治口号的堆砌,或者是格律化的政治口号。甚而有的连格律都不讲的纯口号。

三是思路单一化。观察事物不去从多角度多方位着眼,常常采用从头到脚的叙述手法。只知用“赋”,不知“比、兴”。

四是题材笼统化。一写就是大题材,大包围,一首诗成了一部总结。结果内容泛泛,空话连篇。

五是表达套路化。遣词用句,沿习旧套,不敢创新。前人用“东方红”,自己绝不敢用“东方白”。一提社会必然用“尧天”、“舜地”,一提形势必然用“燕舞莺歌”。

六是思想回避化。一首诗,不见有作者的真情实感,不见有作者的悲欢爱憎,除了肤浅的溢美颂辞,不见有他物。

当然,在现今,政治题材诗也有写得较好的,但不多见。

政治题材诗并非现今才有,从《诗经》开始,历代并不鲜见。《诗经》中,“大雅”和“颂”,多为政治题材。屈原的“离骚”,“表现了他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,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”(温家宝总理语)。从兹而下,杜甫、白居易、王安石、苏东坡、龚自珍、梁启超等等皆有为数不少的政治题材诗。至于毛泽东,简直就是政治题材诗的大家,其诗作,几乎都与政治有关。今分别举例如下:

如杜甫的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恶竹应须斩万竿”。“芒刺在我眼,焉能待高秋”。“志士幽人莫怨嗟,古来大材难为用。”“边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开边意未已”等,莫不针贬时弊。至于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、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等,更是直接的政治题材了。

又如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、《买花》;曹邺《官仓鼠》;罗隐《感弄猴人赐朱绂》;皮日休《橡媪叹》;聂夷中《咏田家》;章碣《焚书坑》等等,乃至杨慎、龚自珍的部分诗词,也是以政治题材为诗的。不过,这些诗,都是以揭露批判为主,重在抒发诗人的不平之气。不同于今天的重在歌颂。

王安石的《元日》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。与苏东坡的《花影》:“重重叠叠上瑶台,几度呼童扫不开。刚被太阳收拾去,却教明月送将来”。另是一番趣味。前者初拜丞相,拟大展一番改革抱负,借景抒发感情。后者发朝廷宵小除之不去的感叹。两诗均关政治,却不落政治痕迹,写得十分高妙。

毛泽东的诗词可以作为我们写政治题材诗的学习样板。他的诗可以说首首都是政治题材诗,但首首都是有血有肉,诗味盎然,嚼之有味。其原因除作者的思想境界、文学功底、观察能力等等我们难以比拟外,我们的一些认识问题和一些技巧问题不能不注意和解决。

“诗言志”、“诗缘情而绮靡”、“诗者,吟咏情性也”。白居易说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,莫始乎言,莫切乎声,莫深乎义。”真情,是诗的生命。没有真情实感,写出来必然苍白无力,成为假、大、空。

对写诗的对象,要善于剪裁,寻好切入面。驾御功夫不够千万不要贪大题材。写诗如野外拍照,不要想山河万象一切尽收,要在美景中去芜削繁,选最佳点入镜。杜甫的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题材很大,却以妻儿的行动切入,以小见大,尽得风流。

诗要多用形象语言,力避概念语言、口号语言。更不能随意简化政治口号和称谓。毛泽东的《冬云》,写的是1962年国际国内的大的政治形势,而通篇全是形象语言,诗意浓郁,读来兴味无穷。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写政治题材诗的榜样。

 

口语与时语入诗

口语入诗自古有之,李白的《静夜思》(床前明月光---)、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(白日依山尽---)、金昌绪的《春怨》(打起黄莺儿---)、王维的《相思》(红豆生南国---)、崔颢的《长干行》(君家何处住?妾住在钱塘。停船暂借问,或恐是同乡。)、孟郊的《游子吟》(慈母手中线—-)、李绅的《古风》(锄禾日当午---)、聂夷中的《咏田家》(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新谷。医得眼前疮,剜却心头肉。我愿君王心,化作光明烛。不照绮罗筵,只照逃亡屋),无一不是口语。口语通俗易懂,生动活泼,运用得当,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
口语入诗是口语在诗中的运用,并不是写诗口语化,前者是技巧问题,后者是方向问题。把写诗口语化不要说传统诗词不容许,就是新诗、白话诗也不容许。口语入诗是运用口语增强诗的意境和感染力,入诗后,口语已发生了质的变化,成为了诗的语言。

在当代的诗人中,以口语入诗的不乏其人。鲁迅、毛泽东也擅于以口语入诗,如鲁迅的“躲进小楼成一统,管他春夏与秋冬”;毛泽东的“齐声唤,前头捉了张辉瓒”、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”、“秦皇岛外打鱼船,一片汪洋都不见,知向谁边”等。今介绍几首口语入诗之作:

罗渊《西江月》:

一盏官茶如故,国家万象更新。又辞旧岁又迎新,还是一言难尽。    半世梨园厮混,退休未必寒心。对牛几度欲弹琴,可惜无牛想听。

陈振东《某市卫生检查见闻》:

欢迎上级检查团,动众兴师整十天。

掩盖污泥河有水,消除煤气灶无烟。

方知整洁须关店,莫谓繁荣不摆摊。

恭喜达标书到手,地球依旧转圈圈。

蔡淑萍《江城子·春日即事》:

溪桥那畔有人家,径横斜,菜花遮。新竹柔桑,绰约绕篱笆。三点两株桃李树,红与白,满枝桠。    少妇园中正种瓜,小娇娃,正爬沙。篱外人声,笑问“崽他爹?”“上月买来新解放,疯不够,肯还家?”

董味甘《风入松·度假村》:

时新风尚冶游方,郊远野花香。轿车直是山前路,小洋楼,现代装璜。铜柱厅中舞榭,铁丝网里球场。    诸般情调学西洋,异样好风光。按摩桑拿人如玉,终朝盼,裘马轻狂。无奈佳宾不到,空阶冷落斜阳。

滕伟明《渔家傲·保尔再现荧屏,年少呼为瓜娃子》:

不意相逢屏幕里,红场执手悲耶喜?一事叮咛君应记:巴威尔,冬妮亚是新经理。    莫讲冰天修路史,哄堂大笑瓜娃子。冻鼓重擂声不起。巴威尔,辉煌事业今如此!

黄宗壤《填“拔尖人才表”有感》:

虚名一出驷难追,人到拔尖事可危。

平日未栽皂角刺,此身忽变蜂窝煤。

三人成虎虽闻训,众口烁金今识威。

却羡东篱采菊客,自耕自煮损阿谁?

勾鉴清《打假》:

怪底商场假货多,陈仓暗渡走私窝。

地方主义神通广,狗肉羊头煮一锅。

曾道吾《救诊感赋》:

除弊时闻讲,堪嗟照办微。

验查门跑遍,收款院捞肥。

狼药施轻病,牛刀杀小鸡。

老夫一岁入,不足十朝医。

口语固可入诗,当今一些时语也可入诗。所谓时语,即当今时代所用的一些新名词,这些新名词极富时代特征,有人主张避用,其实大可不必。时语入诗,并不鲜见。如安徽张溶川老先生诗作中:对新名词可谓信手拈来,运用得体,使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。

“物质生活新楷模,羽绒为服电为炉”。

“轮扇调停鬃秃翁,藤床消受电流风”。

“电温毯上羽绒衾,怀友常从梦里寻”。

“电热毯优非絮比,羽绒衣好与裘殊”。

“电毯生温坐卧便,汤婆疏冷久无缘”。

“人于说部书中老,暑向空调器里消”。

“射影未除红眼病,食言常毁白皮书”。

又如:萧炬《滨江路河畔看老人晨舞》:

低回嘭嚓漾南河,舞影翩翻老媪多。

刚别弦音停朗摆,又随乐韵起探戈。

风情不减春如在,华发频添意未磨。

伫脚路人常啧啧,连声O K赞翁婆。

朗摆、探戈、O K,已不是口语、时语,而是外来语入诗了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画的诗题

题画诗的源流

画上题诗,诗画合璧。以无形的诗,题有形的画。意表两具,虚实相彰,融诗书画为一体。这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,非任何西画所能企及。

古人云:“画意未尽,诗以申之”。诗是画中意境的伸延,是画作者胸臆的抒发和画外景象的营造,它给读者以实的艺术享受和虚的遐想空间,这就是题画诗的高妙之处。

题画诗绝非可有可无。一首好的题画诗可以使画作提高档次,大为生色。元人郑思肖的《菊花图》,因诗题而气节尽显。明人徐渭的《水墨葡萄》,因诗题而非同凡俗。齐白石的《不倒翁图》,因诗题而名噪天下。这些作品的震魄之处,全在诗题。如果无诗题,就画而论,只是他们的一般作品而已。

题画诗始于何时何人?诗画界众说纷纭。有说始于宋徽宗赵佶,有说始于北宋苏东坡,有说始于唐人杜甫,有说始于早于杜甫的上官仪的《咏画障》,有说始于北齐萧懿的《屏风诗》,有说始于南北朝庾信的《咏画屏风》,有说始于东晋杨宣的《宋纤象颂歌》,有说始于西晋傅咸的《画像赋》,有说始于西汉扬雄的《赵充国画像颂》,还有说始于屈原的《天问》,总之,越溯越远,越说越玄。其实,所有的论述,都忽视了一个界限,就是自题与他题、狭义与广义的区别。这里所说的题画诗,是指画作者自题或友人代题于该画面上的诗,是作者对其画意的直接表述,是有别于他人的赏画诗、赞画诗、述画诗、配画诗的。清人方薰《山静居画论》云:“款题图画,始自苏米”。《式古堂画考》卷十一认为,直接题写画面的诗,自苏轼题文同《竹枝图》始。张晨《中国诗话与中国文化》认为,苏轼《题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》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画内题诗,是题画诗由画外步入画内的最初标志。

宋以前的画作,绝无诗题文字。在现存的晋唐古画中,虽可见款识题跋,那是后人加上去的,与原画无关。清钱杜在《松壶画忆》中说:“画之款识,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之中。大约书不工者,多落纸背,至宋始有年月记之”。

画上题诗始自宋代文人画的出现,这点不容置疑。由于苏东坡、米芾、文与可等人遣兴弄墨,以画自娱,他们不愁衣食,不媚世俗,所以在其画作上,轻形似,重神韵,追求意趣,强调个性,以自身的价值追求、审美观和文学修养寓于尺幅之间,他们工诗善词,画中题诗自是必然结果。

元朝的建立,统治者为维护其特权,实施对汉民族的歧视和高压政策,一些汉族知识分子只好把一腔感情抒发于画中,他们借画寓情,以画明志,这就推动了文人画的兴起和题画诗的发展。

至明代,题画诗进入了繁荣期。仅吴门诸画家,可以说到了无画不题的地步。以文征明一人为例,列入其诗集的题画诗就达四百馀首。

清代是题画诗的全盛时期。到扬州八怪,成为高峰,臻于妙境。翻开清代画作,几乎件件皆见诗题,中国画的特色到了完美的境地。

近百年来,由于白话文的兴起,传统诗词逐渐衰微,画上好的题诗已不多见,纵然有题,也多属一句两句的点衬而已。有的竟是毫无诗情画意的口水话。对此状况,刘海粟大师不无感慨地说:“一个画家若不懂得做诗,不会题画,便是个哑巴画家,等于半截美人”。一语中的,令人感慨。

 

题画诗的作用

题画诗不是画的点缀,而是揭示和深化意境的手段。其作用大体有五:

(一),展开联想,申达作者感情

如清郑板桥题竹画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表达了与民休戚与共的廉吏感情。

又如郑板桥题竹石图: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千磨万击还坚韧,任尔东西南北风.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表达了作者一往无前不改初衷的志向。

再如明徐渭题水墨葡萄图:“半生落魄已成翁,独立书斋啸晚风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笔底明珠无处卖,闲抛闲掷野藤中

---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。

又再如元郑思肖题菊花:“花开不并百花丛,独立疏篱趣未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---表达了归隐山林不为元朝统治者折腰的骨气。

(二),借题发挥,鞭笞社会丑恶

如齐白石题不倒翁图:“乌纱白扇俨然官,不倒原来泥半团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将汝忽然来打破,周身何处有心肝

---一个不顾百姓死活的墨吏形象跃然纸上。

又如齐白石另一不倒翁图:“能供儿戏此翁乖,打倒休扶快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头上齐眉纱帽黑,虽无肝胆有官阶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---把只顾乌纱不顾百姓的官员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再如元王冕题倒枝梅图:“皓态孤芳压俗枝,不堪复写拂云枝。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从来万事嫌高洁,莫怪梅花着地垂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-以梅枝向地而引发对世情不容高洁的感慨。

又再如明唐寅题红拂图:“杨家红拂识英雄,着帽宵奔李卫公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莫道英雄今没有,谁人看在眼睛中。”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意在画外,直笞埋没人才的炎凉世态。

(三),提升意境,增加美感情趣

如赵孟頫之妻管道升题梅:“雪后琼枝懒,霜中玉蕊寒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村留不得,移入月中看。

---给画面营造了一个清凉的、空朦的意境。

又如明方孝儒的题梅花图:“微雪初消月半池,篱边遥见两三枝。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清香传得天心在,未许寻常草木知。

---以拟人化的手法,赋予梅花高标不群的性格。

再如元吴镇题画竹:叶叶如闻风有声,尽消尘俗思全清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夜深梦绕潇湘竹,二十五弦秋月明。”

---梦里潇湘,秋月下琴声袅袅,令人陶醉。

又再如张大千风雨姑苏图:“谁将折柬远招呼,长短相思无日无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挈取酒壶诗卷去,一帆风雨过姑苏。

---深化了凤雨故人来的意境,化静态为动态。

(四),转无关为相关,化无理为有理

此作用为笔者多年的心得,可谓题画诗的另一妙用。今略作简述:

五十年代中期的一次画展上,笔者曾为一幅四尺对开的立轴吸引,画的下部是三尾写意小鱼和两条淡墨水纹,上中部空无一物,全画不足十笔。粗看以为是半成品,可他的题诗却令人折服,诗为:“细雨鱼儿出,朦胧万象空。江山何所在,尽在幻虚中。”诗句为画面的大部空白找了借口,可谓创意翻新,匠心独运。诗使画面的无理变为有理。

二十年前,笔者在长春一朋友家作客,朋友展示了他的一幅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的诗意画。笔墨钧佳,装裱也好,自感得意。可是朋友没到过成都,不知杜甫的茅屋在平原上,却把它画在山脚下,背后是层层大山,太离谱了。经笔者指出,朋友很懊恼,不知所措,由于已在画上题写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意”字样,不能视作一般山水画,连连叹气,意欲撕毁,笔者建议以诗补救。代拟诗曰:“情钟少陵屋,还爱蜀山雄。两般难割捨,同写画图中”。朋友连声道好,终释重负。

一次在广州,笔者照用此法解决另一朋友的难题,那是一幅梅菊图。中国花鸟画原本不太计较画中物体的时序空间,可席间偏偏有人非议梅菊不能在一起开花,作者欲毁其画,笔者仍建议以诗补救,代拟诗为:“我敬寒梅骨,也怜秋菊香。恐随时令去,合入卷中藏”。使问题得到了化解。

前几年,四川福建商会举办周年庆典,来帖邀请。送什么礼?“秀才人情纸半张”,笔者画了一幅梅花。老妻在侧不以为然,说:“生意人讲吉利,应该画寓意富贵的牡丹,怎么画梅花?梅(霉)音,商人最忌讳”。言之有理,可付裱在即,难以再画,只好用诗来解决。于是画上题诗为:“闽地疏梅蜀野栽,繁花堆锦闹春来。东风袅袅时方好,引领群芳次第开”。把闽商誉为闹春的梅花,引领四川的经济走向繁荣,结果,大为商会赞赏。

如此事例,还有不少,今不赘述。

以题画诗来解决画面矛盾,把毫无关联的事物转化为紧密相关,这在前人的题画诗中很少见到

(五),补充画面不足,解决画面平衡

当画面单调或不足时,可以用诗题或文题来补充画面的不足。如兰草、水仙等题材,画斗方尚可,画立轴就必须借助于题诗或题文了。笔者曾见到一幅“老鼠偷蛋”的立轴,画面就两只老鼠,一抱蛋,一拖尾,非常单调,又不便衬以背景,作者就是利用题文来充实画面的。

作画难免有上下或左右失衡的情况,当不便以增添内容来平衡画面的时候,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加题诗文,用文字作砝码,以求画面重心平衡。何方显轻,就在何方加题文字。

题画诗的体裁选用

题画诗的体裁无定规,可古风,可律诗,可绝句,可词,可曲,听凭作者高兴。不过,笔者认为,最好是绝句。

题画诗是为画服务的。作品的主体是画而不是诗,诗是画的意境延续,是画的再创作,任何时候都要考虑突出主题。

古风太长,文字太多,以楷书题工笔画尚还可以。若以此题写意花鸟画,其笔墨繁简,则很不协调,大有喧宾夺主之嫌。

律诗太严谨,用于画中,缺乏活力。且必须有两联,增加了作者的难度。文字也略嫌多。

词的句式长短不一,而书写又是不加标点的,不熟悉该词谱的读者很难唸断句,难取得题画效果。

曲与词的情况相同。且曲偏俗,风趣固然有余,高雅则嫌不足。前人以曲题画的寥若晨星,似不可取。

而绝句则不同,短短四句,言简意赅,让读者一目了然。纵横捭阖,尽情发挥。既突出了画面,又减少了做诗难度,固乐为画家采用。翻看古今题画诗,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绝句,足见其佳。

个人见解,仅供参考。

题画诗创作应注意的几点

一忌直。诗贵含蓄,切忌直白。情要真,意要美,要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。

二忌滥。诗要有新意,要有时代感,不能陈词滥调。不要一说梅花就是林和靖的梅妻鹤子,一说菊花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。

三忌写成说明文。诗不是画面的解说词,而是画的升华,诗意应在画外。笔者曾见到一幅《高士看山图》,画面是一持杖老者远眺,上是山岚横岭,侧是流水飞泉,画角三五寒鸦。其诗题为:“山岚横黛岭,深涧听泉鸣。野老扶筇望,寒鸦数点星”。文辞不俗,但全是废话,是标准的解说词。

四忌用典不当。笔者曾见到一幅仕女图,画的是红线女的故事。其诗题云:“昔有佳人红线氏,盗盒救国千秋名。闻者动容色自惭,天地为之久低昂”。且不说诗的格律和用韵乱来,仅释典就不当。红线女只不过是一解主人潞州节度使薛嵩于危难的侠女,与救国毫不沾边,谁“自惭”?天地凭什么为其“久低昂”?乱扯淡。笔者还曾见到一幅《听琴图》,画的是钟子期听俞伯牙弹琴的故事。其题诗的前两句是“流水春光去不还,樵夫有幸仰高山”。光看诗句,无可挑剔,但“高山流水”一词在这特定的环境里便使用不当了。这里的“高山流水”只能是琴音的意境和知音的代名词,绝不能作他解

五忌不懂装懂。笔者曾见到一幅画的题识云:“画毕,兴犹未了,附题七绝一首:凭兴随意画竹枝,凤尾凌空接天云。高枝不许霜雪侵,交友唯有梅和松。”大概作者只知写四句七个字的话就叫七绝,根本不知绝句要讲平仄、讲对、讲粘、讲声韵。连七绝的基本常识都不懂,还妄谈七绝,岂非天大笑话。

六忌急于求成,边想边写。常见的现象是一纸画完就忙着题诗盖印,或边想边写,草草了事,这其实是对自己的艺术成果取轻率态度。前面说过,题画诗是画意的延伸和再创作,轻视不得。最好是先写草稿,待推敲定稿后,才写上画幅,以免留下遗憾。

结束语

蔡绦《西清诗话》云:“丹青吟咏,妙在相资”。画家应该是诗人,要做到以画求诗,以诗张画,诗画相彰。宋人郭熙在《林泉高致*画意》云:“诗是无形画,画是有形诗”。二者应互为表里,以无形张有形,方可达到艺术的极致。

在结束此文的时候,让我们再次重温刘海粟先生的话:“一个画家若不懂得做诗,不会题画,便是个哑巴画家,等于半截美人”。希望我们不长做“半截美人”!

(《中国画的诗题》一章,原系在成都几个书画协会举办的讲座会上的讲话稿,先后刊于《巴蜀诗书画》《天府奔腾书画》等多家报刊,今附录于此。)

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1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2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3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4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一部分 诗词曲赋基础知识 - 5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二部分 诗词创作杂谈 - 1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二部分 诗词创作杂谈 - 2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三部分 诗文赏析 - 1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三部分 诗文赏析 - 2
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上编 第三部分 诗文赏析 - 3

 

     

 

 

萧炬诗词选.诗词楹联教学.绘画.自传

© www.greencardapply.com/xiaoju